本港自八十年代開始為初生嬰兒注射乙型肝炎疫苗,令整體帶病毒人口由以往的14%降至近年的約8%,但多達數十萬的人數仍相當龐大,加上新來港人口未必有接種疫苗,導致乙肝依然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衞生問題,尤其是乙肝病毒的影響猶如無聲殺手,必須把握黃金治療期,減低演變至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甚至可以逆轉部分損傷,幫助保住肝功能。
無聲殺手 傷肝難察覺
乙肝是一種可致命的慢性肝炎,多達四分之一的帶病毒者,最終會死於肝硬化及肝癌等嚴重肝病,其中高達八至九成的肝癌便由乙肝所致。然而,至今仍有不少人未有為意乙肝造成的健康威脅,而且即使肝臟發炎,又或纖維化,甚至是肝硬化或肝癌,初期都可能沒有明顯徵狀,到出現黃疸、水腫、肝功能下降等症狀時病情可能已經頗重,部分個案更只是4、50歲,便已經有嚴重肝硬化甚至肝癌。
其實,患有乙肝的人士,只要及時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便可以大大減低出現併發症的風險。
三十年來乙肝治療已大有進展,舊式治療的效果有限而副作用多,現在則有更新的抗病毒藥物,可以更有效抑制病毒繁殖,遏止肝炎繼續傷害肝臟,大大減低相關併發症出現,尤其能夠顯著降低肝癌發生的風險。而且新型藥物產生抗藥性的機會只有約1%,出現副作用的比率低於0.5%,故此長期及持續使用亦相當安全。
定期檢查 及早發現肝臟變化
即使已經有肝纖維化或硬化,研究亦顯示適當的抗病毒治療,可以逆轉約10%至15%的肝臟傷害,有助減輕病情。至於肝癌患者則更需要抗病毒治療,否則任由病毒繼續傷害,會將本來已不低的肝癌復發率進一步推升。
假如乙肝患者出現肝硬化,則每年演變成肝癌的機會率高達5%。故此未出現併發症的乙肝帶病毒者,首次求診時進行全面評估後,仍需每半年定期檢查評估,包括抽血檢測病毒量、肝功能及肝癌指數(甲胎蛋白),以及做肝超聲波和肝纖維化掃描,監察病毒是否引起肝臟結構變化。部分高風險人士可能需要更頻密覆診。
假如評估發現患者的肝炎比較活躍、病毒量高、肝臟出現纖維化或肝功能受損,醫生便可能會建議盡快進行治療,透過藥物抑制病毒活動,縱使未能根治,但可以減低肝臟損傷,減低併發症之餘,爭取時間待新藥面世。
從源頭搗截 冀令乙肝「清零」
由於乙肝病毒屬於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寄存於肝細胞核內的DNA之中,所以藥物難以產生效用。但隨者醫療科技進步,預期十年內專家會找到有效方法清除乙肝病毒,而這天未來臨前,患者就需要接受治療抑制病毒活動和減少傷害。
多年來親身見證乙肝對市民健康的禍害,不少個案很年輕或正值壯年,往往是家庭的支柱,最希望是看到乙肝被「清零」。而防治乙肝需要從源頭著手,亦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做法。第一步是阻截染病源頭,確保全民完成接種疫苗,未知道自己是否已染病或有抗體則應盡早驗血檢測及補打疫苗。同時,亦要盡量採取產前及產後措施,減低母體將病毒傳給胎兒,因為大部分乙肝均經由母嬰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