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標靶藥物瞄準基因突變成效佳

肺癌乃起源於肺部,包括氣管、支氣管或肺泡的惡性腫瘤。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肺癌是本港第二常見的癌症,2018年共錄得5252宗新症,當中3245宗為男性,2007宗為女性,男女比例約為1.6:1。在過去二、三十年以來,肺癌一直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2018年本港共有3853人死於肺癌。 

為何肺癌的死亡率如此高?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羅振基指出,肺部是一個比較大的器官,以致早期肺癌缺乏明顯病徵,往往當腫瘤發展至一定的大小,甚至侵蝕骨骼才會引起症狀。根據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SEER)的統計,患者確診肺癌之時,癌細胞僅局限於肺部的只有15%,而已出現遠處轉移的個案卻高達六成,可見大部分患者在確診時已屬晚期肺癌,大大增加治療的難度。

羅醫生表示,昔日晚期肺癌的治療以化療和放射治療為主,惟成效強差人意,直至近年標靶藥物面世後,患者會被安排作癌症基因測試,帶有特定基因突變的患者,可使用針對性的標靶藥物作為一線治療方案,既能有效地控制腫瘤及延長患者的存活期,副作用亦比傳統化療溫和。

肺癌的成因

眾所周知,吸煙可引致肺癌,但受影響不僅是吸煙者本人,其家人和朋友也可能因為吸入二手煙而受害,這正是不少非吸煙人士患肺癌的主因。此外,空氣污染,特別是汽車排放的廢氣含有許多致癌物質,還有現今比較少見的石棉,以及慢性肺炎,或由吸煙引起的慢阻性肺炎,亦會增加患上肺癌的風險。值得一提的是,婦女在廚房煮食時,若通風系統欠佳而長期吸入油煙,也是肺癌的成因之一,因此亞洲女性吸煙者的比例雖然較男士和西方人低,但患肺癌的比率卻非常高。

年輕非吸煙患者多與基因突變有關

根據病理和分子分類,肺癌分為非小細胞癌和小細胞癌兩大類,前者約佔整體肺癌個案的 85%,後者約佔15%。羅醫生解釋,非小細胞肺癌可再細分為鱗狀癌和非鱗狀癌兩大類。就亞洲人口而言,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中約60%至78%帶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而帶有「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的則佔大約3%至7%。這些患者大多是年輕的非吸煙者,他們是社會上生產力最高的人群,在人生的黃金時間患上肺癌的確是非常不幸,但不幸中之大幸是目前已有針對這些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治療效果遠勝沒有基因突變的肺癌。

標靶藥推陳出新患者存活期 

標靶藥物利用細胞裡的基因突變作為靶點,針對性地攻擊癌細胞,故效用較傳統化療精準, 副作用也較少,一般是腹瀉、皮疹、口腔異常等,均能用藥紓緩,大部分患者對治療的耐受程度高,且能保持一定的生活質素。標靶藥物的誕生把肺癌由不治之症變成一種慢性疾病,為晚期肺癌患者迎來希望。

目前,針對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的標靶藥「EGFR抑制劑」(EGFR TKI)已發展至第三代,適合不同的患者。羅醫生表示,第三代和最新的第二代EGFR TKI相對於第一代展示出更為理想的存活期中位數。而近年的免疫治療藥物研究也日漸成熟,當標靶藥物失效後,患者也可考慮以免疫治療藥物配合其他藥物的聯合治療方案。

 

醫生的話……

「『吸煙引致肺癌』是根深蒂固的觀念,惟近年所見的趨勢是愈來愈多非吸煙者患上肺癌,他們都會覺得很無辜、無奈和無助。我希望告訴大家,非吸煙者所患的肺癌大多與基因突變有關,目前已有多種治療效果非常理想的針對性標靶藥物,副作用比傳統化療溫和得多。因此大家要堅持下去,積極接受治療,千萬不要輕言放棄!」

 

羅振基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分享文章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google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rint
Share on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也許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