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不吸煙,為甚麼肺癌會找上我?」不少非吸煙肺癌患者在確診的一刻都有這樣的疑問。的確,現今愈來愈多非吸煙者患上肺癌,原因或與接觸二手煙,甚至三手煙有關。此外,日趨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以及由遺傳引起的因素,都是誘發肺癌的風險。有研究亦發現,非吸煙的肺癌患者以年輕女性偏多,當中不少患者帶有EGFR基因突變。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吳雲英指出,在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中,「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是最常見的基因突變類型,特別是在亞洲,佔所有NSCLC個案約六至七成,遠比歐洲國家的兩成為高。
第二、三代的EGFR抑制劑延長患者存活率
EGFR基因突變會驅使細胞持續發出生長訊號,令細胞不受控制地生長,形成癌症。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中最常見的是第19號外顯子(exon 19)缺失和第21號外顯子(exon 21)L858R突變,它們分別佔整體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的46%及38%。針對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目前的首選治療方案為標靶藥物「EGFR抑制劑」,透過阻斷癌細胞生長訊息的傳遞,從而控制腫瘤。吳醫生表示:「現時第一線治療藥物選擇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代的EGFR抑制劑。第二和第三代的EGFR抑制劑比第一代效用更強,能有效延長患者存活率和腫瘤受控的時間。以往,使用第一代EGFR抑制劑的患者,存活期中位數約為27個月,而第二及第三代EGFR抑制劑則將存活期中位數延長至34至39個月。其中第二代EGFR抑制劑針對exon 19 deletions以及exon 21 L858R突變相當有效,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分別達到16.5個月和12.3個月,反觀第一代EGFR抑制劑只能達到9至10個月。」
選擇EGFR抑制劑的考慮因素
如上文所言,目前市面上已有幾款 EGFR抑制劑被核准應用於EGFR基因突變型非小細胞肺癌的第一線治療藥物,它們的效果都非常顯著。吳醫生解釋,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突變種類,例如exon 19/21、有沒有出現T790M突變,以及因應腫瘤擴散範圍和患者的身體狀況等,來為患者選擇最合適的藥物。
EGFR抑制劑的副作用普遍屬於輕微且能有效予以控制,最常見的副作用為皮疹、皮膚乾燥、疲倦和腹瀉等。然而,吳醫生提醒,個別患者或會出現罕見而嚴重的併發性,例如藥物引起的肺炎。因此,倘患者服藥後感到任何不適,應迅速求醫。
吳醫生的話……
「不少患者在確診第四期肺癌時都會感到絕望。其實,隨著醫藥發展的進步,藥物推陳出新,即使是第四期肺癌,也有很多有效的治療選擇,患者的存活期也比以往顯著延長,同時得以保持一定的生活質素。我希望大家不要氣餒,正面樂觀的心態是一帖良藥,加上選用最合適的藥物,雙管齊下,肺癌便不再可怕!」
吳雲英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