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EGFR抑制劑可用於一線治療 亞洲患者效果更理想

肺癌是全球發病率最高的癌症。在本港,肺癌在十大常見癌症中排行第二,死亡率更高踞首位,每年新症逾5,000宗,不少患者為年輕女性及非吸煙者。話雖如此,近年治療肺癌的藥物推陳出新,為患者帶來更多治療選擇之餘,存活期也得以延長。以較常見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變異型肺癌為例,一款的第二代標靶藥物已被證實較既有藥物更能延長晚期肺癌患者的存活率,而且用於亞洲患者身上效果更為理想。

EGFR為非小細胞肺癌常見突變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黃曉恩指出,肺癌個案中,約八成半屬非小細胞肺癌(NSCLC)。在亞洲人口的特定人群中,例如年輕女性和非吸煙者,約60%至80%的NSCLC病例為EGFR基因變異型肺癌。「EGFR是肺腺癌其中一種主要的驅動基因突變,當腫瘤出現這種基因突變,便會因為受到生長訊號刺激而不受控制地增生和繁殖。」

最新第二代標靶藥惠及更多亞洲患者

晚期EGFR基因變異型肺癌,由於無法以手術根治,首選治療方案乃標靶藥物EGFR抑制劑(EGFR TKI)。EGFR TKI已面世近廿年,目前已發展至第三代,以應付不同的抗藥性機制。近年,一款新的第二代EGFR TKI已經誕生,針對既有藥物無法對付的特殊基因突變,例如19號外顯子(exon 19)缺失和21號外顯子(exon 21)的L858R點突變。這款第二代EGFR TKI已獲美國FDA核准應用於吻合上述特殊基因突變的患者作為第一線治療。

黃醫生解釋,所有治療癌症的藥物能否上市,FDA都會根據大型臨床研究,特別是第三期臨床研究發表的數據來審核。「第三期臨床研究將患者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使用新藥,對照組使用既有藥物或安慰劑,主要參考幾項重要數據,包括無惡化存活期(PFS)、整體存活期(OS)和整體反應率(ORR)等,來確認新藥是否比既有藥物的療效更為理想及並安全性。」

就第二代EGFR TKI而言,臨床研究顯示其療效較第一代EGFR TKI更為理想。若於第一線使用,第二代EGFR TKI可延長患者的PFS中位數逾7個月、OS中位數延長逾8個月,可見第二代EGFR TKI相對第一代能讓亞洲患者獲得更佳的臨床效益。

按基因突變種類選擇最合適的標靶藥

與所有藥物一樣,最新的第二代EGFR TKI也可能引起一定的副作用,例如腹瀉、皮膚反應、肝腎功能和血球數量受影響等,治療期間,醫生會為患者密切監察身體狀況,需要時或會調整藥物劑量或處方輔助藥物紓緩副作用。黃醫生謂:「醫生會按客觀標準將副作用的嚴重程度評級。若屬輕度,醫生會處方輔助藥物,例如止瀉藥,並建議患者改變生活及飲食習慣。若副作用嚴重,則可能需要減低藥物劑量或暫時停藥,惟此情況並不常見。而臨床數據所見,第二代EGFR TKI的副作用大多都能透過上述方法有效予以控制,也可透過降低劑量讓患者在維持療效的同時,好好地耐受這種藥物。」

如上文所述,時至今天,EGFR TKI已發展至第三代,醫生又是如何為患者選擇最合適的藥物?「醫生會考慮患者的整體身體狀況、腫瘤的特性及其基因突變種類,例如是否帶有19號外顯子缺失和21號外顯子L858R點突變等,以及患者的種族,將所有可行的選項向患者解釋清楚,包括藥物的療效、副作用和費用等,讓患者根據自己的意願和經濟負擔能力來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藥物。」

醫生的話

最後,黃醫生鼓勵患者,即使確診肺癌也毋須絕望,醫學界一直努力不懈地對肺癌的治療進行研究,愈來愈多療效佳的藥物面世,為患者帶來希望。以晚期EGFR基因變異型肺癌來說,從廿年前第一款標靶藥誕生,至今已發展出多款更具針對性的標靶藥,可謂平分秋色,適用於不同的患者。有效的治療選擇愈來愈多,大部分患者都能在治療期間維持正常生活,甚至如常工作。

 

黃曉恩醫生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

 

 

分享文章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google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rint
Share on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也許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