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ALK肺癌標靶藥 助快狠準達致控病療效

作為本港頭號癌症殺手的肺癌,確診個案持續增加,而且是一個千變萬化的病症,不但可隨時出現新的變異,更有機會對所用的藥物產生抗藥性,即使是患有相同肺癌類型的病人,他們對於藥物的反應也可能不盡相同面對這些巨大的挑戰,醫生需要因應每位病人的情況,度身制定針對性的治療,並希望透過積極進取的治療方案,帶來最好的效果。 就好像四十多歲的李先生(化名),身體健康正常,直至數月前突然出現劇烈頭痛,並誘發嚴重嘔吐而要入院治理,檢查後發現原來其腦內有多個腫瘤,進一步追查顯示癌細胞源自肺部,而骨骼及肝臟亦有癌細胞轉移的情況,屬於第四期非小細胞肺癌,並在基因譜查檢測找到ALK基因變異,適合使用針對性的ALK抑制劑作為治療。

ALK肺癌發病年齡較低

研究顯示,大約3%至5%的非小細胞肺癌帶有ALK基因變異,導致癌細胞繁殖增生。與其他肺癌比較,這類肺癌患者通常比較年輕,亦多為非吸煙或吸煙量低的人士,女性患者比率也較高。 ALK抑制劑是一種可以針對ALK基因變異的標靶藥,目前已發展至第三代。第一代藥物的效果尚算不錯,能有效延長無惡化存活期數以月計,惟使用一段時間後可能出現抗藥性,對腦部的針對治療亦不太理想,以致不少病人出現腦轉移後,病情便急轉直下。後來推出的第二代標靶藥,較能控制腦轉移,無惡化存活期亦進一步延長至超過三十個月,但個別藥物的副作用較多,曾有些病人因為腹瀉、嘔吐甚至肺炎而需入院治理,同時亦無法避免抗藥性的問題。

新一代藥物更能保護腦部

至於最新的第三代ALK抑制劑,比起舊一代藥物能克服更多導致抗藥性的新基因突變,對腦部的療效和保護也更理想,並且可以快速紓緩症狀,往往數星期便見療效。

揀選藥物時,是從第一代標靶藥開始使用,還是一開始就用第三代ALK抑制劑?全視乎病人的情況和需要而定。假如病人已出現腦轉移或相關症狀,盡快使用能針對腦部的藥物會是較理想的做法,藉以快狠準地達到所需效果,以及推遲進行只能做一次的全腦部電療。

上述的李先生因為有明顯的腦轉移症狀,所以制訂治療方案時優先考慮了更能針對治療腦部轉移的第三代藥物。他用藥約兩星期後症狀已大有改善,治療了三至四個月後骨骼和肝臟的癌細胞消失無蹤,腦部及肺部的腫瘤亦顯著縮小,生活也恢復正常,近期更如常外出工幹。但在副作用而言,除了膽固醇上升須用藥控制外,病人並無出現其他不良反應。

度身制定治療提升療效

有部分確診比較早期數的肺癌,醫生有時也會在較早階段使用標靶治療,以相對進取的手段,嘗試降低癌症期數及提升手術成功率。例如有一名病人確診已屆3A期的ALK非小細胞肺癌,淋巴亦有擴散。為了追求更好的治療效果,病人先使用第三代ALK抑制劑進行八星期的治療,令腫瘤縮小後再做手術,可以更徹底清除癌細胞。術後癌症期數下降為2B期,後續可用化療及電療以增加痊癒的機會。

肺癌固然變化多端,幸而治療及藥物亦不斷進步,讓醫生有更多方法,幫助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林頌眉醫生

呼吸系統科專科

分享文章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google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print
Share on email
Share on whatsapp

也許你也喜歡...